生動盟會員陳玉芸分享助產師如何在診所提供她陪伴與支持的力量,以及在家生產的協助,經過兩次美好的生產經驗,她衷心期盼幾十年後當她的女兒有意願生孩子時,不需要像她一樣,花費心力尋找助產資源或跟醫療院所爭取,到那個時間,所有孕產婦都能理所當然、輕易地得到助產師的協助,擁有一個美好、被支持的生產經驗。
作者:陳玉芸(一位期待往日助產師與產科醫師共照榮景再現的二寶媽)
會知道世界上有助產師這個職業,是讀高中時,護理老師在課堂上短短的介紹,原來女性要生孩子,除了醫生,還有助產師這個選擇!
幾年後,我生了兩個孩子,兩胎生產地點不同,一個在診所,一個在家裡。生第一胎時因後期高血壓,助產師建議我到診所生產,但她無法全程陪伴,直到產程最崩潰難熬的時候,才有一名助產師進來協助,那段短短的時光是我感覺最美妙的時刻。助產師一走進來,立刻改變了整個待產室的氣氛,她承接了我的情緒,也馬上穩住了先生的無助感,接著不斷幫我轉換待產姿勢,讓產程開始有了進度。這段過程,助產施以熱敷、按摩、壓骨盆的方式,讓我在頻繁的宮縮之間,終於得到一絲喘息。
有了第一胎的經驗,當我知道自己懷了第二胎,第一時間就是幫自己尋覓助產師。這次我更有方向去準備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我和助產師聊天、上課,談論自己上一次生產的遺憾、對於懷孕生產的恐懼。
其實在我懷第二胎之前,我的姊姊也懷了第一胎。她原本預計要跟我在同一間診所找助產師陪伴,但因身體因素,最後還是需要到大醫院生產;姊姊產後經歷一番波折,我只能在一旁乾著急,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此時此刻,也是助產師安穩我的心神,給予我一些陪伴建議。
在台灣,還有很多人不認識助產師這份職業,其實助產師和醫生、護理師最大的不同,就是陪伴與支持的功能,她可以從孕期、產程、產後,甚至還在準備懷孕階段,就以自己的專業,支持女性的生理、心理和心靈。那不是掛號之後等待叫號,走進診間看診就結束的事,我們是面對面坐著聊天,談對於懷孕生產的陌生、擔憂、孕期種種翻騰不休的情緒,在助產師面前,沒有任何問題是說不出口的蠢問體。
但和醫生、護理師相比,助產師同樣是一份高壓職業,需要二十四小時待命,留意孕婦產前、產後的身心狀況,尤其每個產婦生產時間不一樣,又不可能安排催生剖腹等預先做好時間安排,有時候三天都沒有生產,有時候一天要接生兩三個寶寶!
我希望有更多醫院的產房願意設立助產師的名額,而且不是只在婦產科名單放一位助產師當招牌,讓助產師疲於奔命、有心無力,是真正成立助產團隊,讓這些幫助女人的專業工作者,可以相互支援。
我很期待幾十年後當我的女兒有意願生孩子時,不需要像我一樣,花費心力尋找助產資源或跟醫療院所爭取,到那個時間,所有孕產婦都能理所當然、輕易地得到助產師的協助,擁有一個美好、被支持的生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