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生動盟、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施麗雯老師以及一塊社計工作室創辦人石玉華共同舉辦了「共創友善自然流產經驗者的行動方案-社會設計工作坊」,參與者除了有關注青少女懷孕的醫院社工、悲傷療癒的心理諮商師、生育改革行動者、專門服務產後婦女的物理治療師、婦產科醫師,以及自然流產家庭等等,一共約20多位參與者。
大家依據六月的線上工作坊所激發出來的點子,再疊加出具體的作法和合作對象,最後大家一共發想出了八個很棒支持方案,甚至有一、兩個方案是生動盟馬上可以執行的。
生動盟關注流產議題,不是為了避免或是解決流產,而是讓流產經歷能被更友善的支持,讓經驗者的需要與期待被看見,共創友善自然流產經驗的醫護環境。生活中有太多關於懷孕、生產、流產的迷思,而且幾乎都是譴責女性,這個倡議整體來說,是為了積極改善社會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狀況。 正如烏烏醫師現場說的:「你以為你真的認識流產嗎?」說得直接又有魄力!但我們討論的手法又很細緻,著重於陪伴與抒發(注重身心療癒、協助伴侶溝通、支持社群的建立),同時陪伴的過程不強調「正面、樂觀」或是以「順利懷孕」為終極目標,而是讓流產女性與伴侶可以訴說、被傾聽、不作為也沒關係。
社會教育的方面,希望能讓更多人真正認識流產就是一件自然發生的事,無須究責、有時就是毫無道理,我們能做的就是同理與陪伴。生動盟的夥伴今天好幾次都感動到想哭,這種溫暖的氛圍,讓我們覺得作孕產相關倡議其實沒那麼孤單,而且也沒時間孤單,有太多事可以做了。
最後,我們要謝謝夥伴 陳怡同 願意跟我們分享她的參與心得:
昨天參加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 「共創友善自然流產經驗者的行動方案-社會設計工作坊」,想參加就像夥伴說的,大家從來不是為了解決或者是避免流產,就像烏烏醫師在分組分享的,「流產」不應該是個被避諱討論的字眼,提醒我們在倡議的過程不該被省略,流產更不是誰的錯。
懷孕本來就不會只有生產一種結果,流產也是一個結果。沒有正常不正常,沒有對或不對,成功或失敗。期待有一天流產的經驗也可以被大家好好的討論、好好的聆聽;每個人的心情,無論是經驗者或是經驗者周圍的親友,都能被好好的照顧。喜歡工作坊中大家提出的想法:即使流產後,再也不想要有孩子,主要是自己喜歡的決定,那也是很棒的決定。
我想起之前在薩提爾工作坊的時候,成蒂老師說的「薩提爾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降臨於這個世界,父母親只是我們來到地球的載體」,如果我們能由衷信任個體,那麼流產並不是誰不好、誰不喜歡誰,就只是這個個體還沒有打算來到地球,所以先回到他的宇宙了。
最後昨天工作坊抽出的卡片是「感激」,很開心因為參加工作坊認識生動盟的工作夥伴,期待下次再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