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盟針對「助產機構設置標準」的修法意見

近期,衛福部提出了關於助產機構設置標準的修改提議,旨在讓即便不接生的機構,也能設立助產所。

針對此提議,生動盟提出以下意見:

台灣的助產師接生率在全球名列最低,而在大多數先進國家,助產師則是孕產婦照護的主要人力來源。助產師的核心特質,正是提供從產前、產中到產後的連續性照護。實證醫學研究長期顯示,這樣的照護模式能有效提升低風險孕產婦的照護品質。因此,先進國家積極推動助產模式,這也是為何他們能夠為孕產婦提供更高水準的照護。

然而,台灣長期面臨助產師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這使得本地孕產照護模式難以實現理想中的連續性服務。為此,生動盟在2023年發布的《台灣生育改革政策白皮書》中,提出政府應積極推動共照制度(由助產師團隊在醫院中主導低風險的生產)並以現存少數助產所中的助產師作為領航員,協助培訓並與醫院合作,推動這一改革。

此次助產機構設置標準的修正,理論上有助於擴大助產師的服務範圍,特別是讓新生代助產師能進駐社區,成為孕產照護的主力。若社區能夠有更多助產師提供連續性照護,無疑是對孕產婦女的一大福音!然而,我們也擔心,如果助產所的設置標準調整後,仍未能有效吸引年輕助產師進駐社區開業,那麼降低設置門檻的意義究竟何在?

因此,生動盟呼籲政府在助產機構設置標準修訂後,應進行全面評估,並具體設計新型合作模式。這樣,現有執行產前、產中、產後照護的社區助產所助產師,與正在規劃的共照制度(即醫院內助產師團隊),可以實現合作,為孕產家庭提供更加完整的連續性孕產服務。

相關新聞報導

喜歡這篇內容嗎 ? 歡迎分享

收聽我們的 Podcast 頻道

支持我們,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相關文章

自然流產支持手冊

生動盟的聲動時光

支持生育自主

生育自主,由你催生,您的支持,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全站內容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