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多重成因、提出改善機制 才有助於降低孕婦死亡率

昨日有媒體報導,2021年台灣有22名孕產婦死亡,死亡率10萬分之14,為近10年次高,受訪醫師對風險因素的分析和相關政府計畫,大多集中在檢討產婦身體條件,例如高齡、肥胖、生太久、寶寶太大、多胞胎。

對此,生動盟常務理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吳嘉苓接受聯合報採訪 ,呼籲主管機關應提出詳細的發生原因與改善方案,這也是「生產救濟事故條例」第24條的內容。而且討論原因與改革機制,應包括多層次,而不是檢討產婦本身而已。例如,如果多胞胎會增加孕產婦的死亡率,或許應檢討人工協助生殖科技對於胚胎植入數目的規範。

烏烏醫師也在本篇報導提醒,雖然產檢越做越多次,但仍著重於胎兒健康,不夠重視產婦本身的健康。但每次談到與生產事故相關的議題,都在檢討女性太胖、叫女人早點生小孩,太不切實際,必須深入探討這些案例的死因,才能針對可預防的部分積極努力。

生動盟呼籲,中央主管機關這些討論過程應納入多方代表,包括政府相關單位、各種醫事人員、公衛專家,婦女健康專家,也要有民間孕產婦女與家人代表,例如生動盟或台灣女人連線等民間團體,這才有助於從不同的層面來了解成因、找出解決之道。

喜歡這篇內容嗎 ? 歡迎分享

收聽我們的 Podcast 頻道

支持我們,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相關文章

自然流產支持手冊

生動盟的聲動時光

支持生育自主

生育自主,由你催生,您的支持,讓生動盟繼續提供優質生產教育與國際生產訊息!

全站內容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