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週,政府宣佈由於行政效率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近年實徵數高於預算數,決定預留400億作為不時之需,其餘1400億與全民共享經濟成果。過去民間團體許多倡議,都因政府部門「缺乏經費」而沒有下文,若現為超徵(收入超越原本編定的預算)的狀態,許多沒有經費而無法施行的重要政策,是否可以重新上路了?
例如,生動盟呼籲,請政府一年拿出2億,正式推動「助產師與醫師的共同照護生產中心」!
過去在婦女新知基金會與生動盟的督促下,衛福部在2014年一度推出了助產師與醫師的共同照護制度,當時由六家醫院試辦,獲得極高的評價,參與試辦的產婦都非常滿意,卻受限經費,只試辦一年就無疾而終。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曾2021年指派台北市聯合醫院,商討北市聯的助產師團隊如何在醫院運作,遺憾的是,開了一次會後就沒有下文。
這兩年台灣的母嬰健康照護有諸多警訊:孕產婦死亡率增高、新生兒死亡率高於日韓,台灣孕產家庭需要更重視「產前、產中、產後」的完整助產師團隊,且遍佈各縣市,這也是解決少子化的重要基礎建設之一。
見到政府有四千億超徵稅收,生動盟呼籲,讓共照制度不再只是一件遙不可及的美夢。請政府大刀闊斧推動助產師與產科醫師的共照制度吧!在每個重點共照中心,建立十人助產團隊,以三班制為規劃,每班六人。門診與產前、產後的社區巡迴可設兩人;另有兩名可調配人力,因應輪休以及家庭照護假,再搭配適合多元友善生產方式的產科硬體改革,與獎勵此措施的整體配套,一所醫院一年兩千萬綽綽有餘。
目前台灣幾間醫院已有助產師的基礎,或有意願與助產師團隊合作,例如部立桃園醫院、桃園聖保祿醫院、台中榮總、嘉義基督教醫院、高雄大同醫院,以及北市聯合醫院,還有需要建立充足孕產照護人力的花蓮、台東、屏東、南投⋯⋯等地,若規劃全國共需十間助產師與產科醫師的共照中心,一年花費約為兩億,就能讓許多孕產家庭在產前、產中、產後,接受到男性能充分參與、重視性別平權的生產教育,孕產時有一對一的陪產與照護,產後有專業人員到家裡的產後照護與親職諮詢。
讓全世界助產師使用率最低的台灣,重新加入先進國家的行列,建立壯大的助產共照團隊,呵護每一個孕產家庭。生動盟認為,挽救台灣陷入最低谷的出生率,不能只靠發放津貼,或是曇花一現的政策規劃,請以延續性的國家政策,從產前就開始照顧準備生育的每一個家庭。
最後,生動盟想邀請大家一起來提案,這些超徵的稅收到底能做些什麼事呢?歡迎大家在臉書留言處寫下你們的提案,我們將隨機抽出三位贈送神秘小禮物!